借古讽今,针砭时弊,是杂文的主要特点。
由于盛行"文字狱",清时的文人只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来针砭时弊。
王刚的文章大胆针砭时弊,振聋发聩,受到人们的好评。
- 砭 [biān]
〈名〉
(形声。从石,乏声。本义:治病刺穴的石针)
同本义
砭,以石刺病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其病皆为痈疡,其治宜砭石。——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
又如:砭割(用石针治病。比喻忍痛除恶)
[地质]∶曲流凹岸由于水流拥挤而发生侵蚀的地点
〈方〉∶山坡
他们这时正走在一道砭上,上头是山崖,下边是石岩,光秃秃的没一点遮拦。——柳青《铜墙铁壁》
〈动〉
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。后用金属针以治病,也称“砭”
风上逆,砭头血可愈。——《新唐书·则天武皇后传》
又如:砭磨(用石针刺磨患处。引申为救时除弊);砭熨(用石针刺穴,用药物熨贴患处。指救治病痛)
救治
士病吾能砭。——王安石《舟中望九华山》
又如:砭俗(救治庸俗)
刺
其气栗冽,砭人肌骨。——欧阳修《秋声赋》
又如:砭骨